[摘要]进城能立得住脚,那才叫真正的城市化。近年来,东南沿海很多企业已无以为继,而现在搞土地流转,成片的土地包给私人老板,农民工回去又该何去何从?
腾讯文化 陈菲 发自北京
【编者按】2015年一本反映乡村生活的非虚构作品《崖边报告》,以其真实有力的笔触引起广泛关注,将农村问题再次带进公众的视野。在城市化浪潮之下,中国乡土到底发生了什么?奢婚,打工潮,空巢老人,乡村留守者……乡土生态以及秩序在悄然发生着裂变。到底何处才能还乡,乡愁如何安放,乡土终归走向哪里?阎海军试图通过文字和镜头,全景式呈现中国西部名为“崖边”的村庄变迁史,记录数十年来崖边人的命运史,打开乡愁之结,探讨和寻找还乡之途。
“我们今天讲乡土的裂变、故乡的沦陷,除了经济方面,最核心的是文化方面的变化。”在日前的分享交流中,阎海军如是说。在他看来,所谓的城市化并非只有“消灭”农民这一种路径,城市化即是现代化,在农村也可以实现对现代化的追求。一方面要让进城打工的人能在城市落得住脚,另一方面也要在农村当地实现农民生活品质的提升。“守住乡土”并不反对城市化趋势,只是反对盲目或者急速地推动城市化,提倡城市和乡村建设两翼齐飞。以下为部分内容:
阎海军
乡村建设说白了就是促进农村互助合作
提问:目前在做乡土研究的人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什么?在推动乡村实践的层面能有什么改进?
阎海军(媒体人、青年学者):十年前我了解到温铁军老师在做乡建实验,包括早期的梁漱溟先生也做过乡建试验,乡村建设的根本应该是促进农村互助合作,更好地形成基层社会治理。我们今天讲乡土的裂变、故乡的沦陷,除了经济方面,最核心的是文化方面的变化。比如我们村里有一个叫“伙子里”的互助组织,它是一种村庄内生的松散的合作互助机制。它发挥的作用很大,所有人都会融入那个组织,谁家如果出现什么事,大家都会不计报酬地去帮忙。通过这些年的变迁,现在的人更多讲究市场化和经济效益,之前的合作互助机制有很大弱化。
我们住在城里,人和人是陌生的,而农村有熟人社会的特征。人活在世上,应该是讲人情味的,人情味可以做成很多事。但是像城里面送桶水、送个快递多少钱,都是很直接的。受传统文化的影响,乡村一直有人情味在里面。随着城镇化的冲击,这些东西在慢慢弱化,比如很多人盖房子也变成赤裸裸的讨价还价。很多教授和学者的乡建试验,要真正落地生根,需要很好地组织农民。
村庄确实需要很多方面的建设,但主要还是要靠村庄自身。现在国家提出“新乡贤”概念,也是鼓励出去的人回乡,让年轻一代的农民看到希望,要不然天天倡导城市化,人人都想往城里面跑。如果一味强调城市化,认为只有那么一种路径的话,那可能真的就没希望了。有相关统计,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,就算中国届时达到发达国家70%的城市化水平,中国还有5亿人留在农村,你怎么可能把所有农民都用迁到城市的办法城市化?
城乡差距的核心就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
提问:你也是从农村里成功逃离出来的人,但是还有一部分人逃离出来,在城市里并没有办法立足。这些人回到农村以后该何去何从?
阎海军:这就是很多媒体报道的“回不去的故乡”。我觉得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首先国家意识形态领域要给人看到农村有希望,要缩小城乡分工导致的城乡差距。举个例子,农民生产一斤小麦一块钱,每年涨一分钱,媒体还当新闻报道。而城里随便吃一根冰棍都超过一块。种植一斤小麦要花多大代价,像我们老家本来就是靠天吃饭,天不下雨长不出来,那么辛苦种出来的东西,还不及一根冰棍的价钱。我不是学经济的,也不懂经济,我觉得城乡差距的核心就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,这个东西越扩越大,两极越走越远。
人民公社的构想是好的
毛主席构想的是人民公社要有农业,还要有工业,公社内部不但要生产粮食,还要搞工业消费品,既能吸引当地人口就业,还能够提升社区现代化的水准。当然人民公社有很多历史条件的原因,历史已经定论,这个咱们不说,但老人家的构想,现在很多学者认为都是很超前的,或者说虽然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,但是他的构想是特别好的。如果当地能搞一些企业,吸引就业,慢慢促进现代化水平提升,就不会有农民背井离乡出远门打工的这些问题了
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主因是环境因素
提问:东部的农村环境和你所提的环境有很大差异。在不同区域,它的发展方式是不是也应该不一样?
阎海军:应该说情况是多元化的。这几年国家扶贫力度很大,中央提出,到2020年,中国要实现7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。具体说来,就是要“解决5000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,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000多万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制度覆盖范围,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。”
美国学者戴蒙德写过一本书《枪炮、病菌与钢铁》,以前有人说为什么欧洲人征服了美洲,好像欧洲人种就强大,他认为不是这样的,环境对生物进化作用是很大的,我觉得这种历史观很好。比如中西部贫困地区,人的文化素质有一定根基,包括特别注重劳动,八十多岁的人都想到要劳动,那么辛苦都发展不起来,地理环境的因素是很大的。也不是说那个地方行政就不行。现在国家重视扶贫,这是一个新的契机,我们应该抱有希望。
从2012年2月开始,甘肃省在全省组织开展了以单位联系贫困村、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、为民富民行动。集中解决了农村吃水、行路、住房、看病、上学等方面的一大批老大难问题,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和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。甘肃还拓宽视野争取帮扶力量,目前已经有来自福建、广东、江苏、浙江、山东、四川等省份的103家企事业单位与甘肃省56个片区县结成帮扶对子,不仅带来了资金、项目和先进技术,而且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、工作思路和致富经验。
习总书记曾要求:扶贫攻坚在甘肃要成为压到一切的中心工作。国家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,甘肃省又提出了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。现在,全省上下都在努力推动扶贫工作,给每个贫困村都下派了帮扶工作队,逐步解决了贫困村在道路、水、电、房、教育、医疗卫生、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。
不要盲目或者急速推动城市化
提问:关于农村土地政策,基本上两种声音,一种是赞成土地私有、自由买卖,另一种反对土地自由买卖。关于农村土地所有制你怎么看?
阎海军:我觉得现在的关键不是农村土地私有化的问题,比如我们那儿白送土地都没人去,核心是一个“守住乡土”的观点。面对城市化的趋势,我们要顺应它的自然规律,不要盲目或者急速地去推动。一方面让进入城市的人留得住,有医疗,有社保,真正成为市民。打工的时候在城市里窝棚住着,那也算城市化?
守住乡土不是反对城市化,而是把乡村研究更重视一些,让城市和乡村建设两翼齐飞。过去很多执政的人可能重视建设城市要大过农村,但是近些年农村建设力度确实很大,我去过一些地方,包括常住人口很少的,国家也掏钱给铺成硬化路,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。
农村也应当有现代化的追求
提问:就你个人而言,你更喜欢城市还是乡村?以后是选择城市还是乡村?
阎海军:我肯定还是会留在城里,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来。城市化是一个总的进程,谁也阻挠不了,全世界就是这么发展过来的,你怎么反对?生在城市里面有很大优势,所以更多人喜欢生活在城市。但是像我们天水,种苹果收入一年几十万,人家的路修得跟小城市一样,开着小车,比城里住得舒坦,你让他进城他都不愿意。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回村,应该是有序的一种城市化,进城要能立得住脚,那才叫真正的城市化。
当然,现在的村庄在城市化外部冲击之下也在不断变化。我想,如果有一天,我跑不动、工作不动了,可能会选择回老家。现在路也修了,电也有了,水也有了,也挺好。就像我大伯,在城市生活一辈子,他晚年还要回去养老。最起码乡村没有雾霾。
我想城市化无非就是现代化,追求城市化就是追求现代化,为了生活品质的提升,农村也应当追求现代化。然而,建筑形态应该多元化,并非都要兴建高楼大厦。现在提倡美丽乡村建设,有的地方就是强制盖大楼,农民们反映也不好,过去住的宽房大院,还有养猪养鸡的,停三轮车的,现在把大家弄在一个楼房里,连个停车的地方都没有,那种情况也不好。
少批判,多建设
提问:国家提出要扶贫,不单纯是钱的问题,也要提高农民生活品质。
阎海军:钱是一方面,文化和社会秩序同样重要。农村很多好的东西应该传承保护下来,不能光讲经济,不注重一些人情味的东西。但是如果什么都让政府做,政府也可能顾及不到。政府能让农民富起来就不错了,我们还是要少批判,多建设。
分享一个故事,王小强老师当时也是插队的知青,回城之后,他们组织了一个农村发展研究组。25岁的时候,他写了一篇论文《农业社会主义批判》。有人批评那篇文章是否定人民公社的重磅炸弹。他写了这篇文章后,第一次见到了农业领域改革权威专家杜润生。杜老说你批判得淋漓尽致,假如你是毛主席,你怎么搞农村建设?当时王老师就愣住了,杜老的反问对他影响特别深,此后他的学术风格和学术方向都有一些转变。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建设性的建言献策,想想应该怎么搞,不要光批判别人做得不好。
土地革命的功绩是历史进步
我们有一个历史要回顾一下,为什么中国发生了土地革命?比如有人提出土地私有化,把土地革命也否定了。我觉得任何人做学问,如果这一点否定了,很多问题就没法谈。有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的老师讲过,我们对人民公社的反思是生产耕作方式的失误,不能把土地革命否定了。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革命胜利,为什么当时那么多人支持共产党?根基在那儿,就是因为土地革命。搞过土地革命的老人都很清楚,农民就拥护共产党。蒋介石建立的政权为什么被打败?那么多长工、没土地的农民,那是一个角度,地主阶级就是另一个角度。我始终认为土地革命这个功绩是历史进步,这个不能推翻。
本文系腾讯思享会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关注“腾讯思享会”微信ThinkerBig,分享思想之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