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新闻动态
文件资料
通知公告
报刊选读
读者作品
少儿窗口
基层动态
视频新闻
 
联系我们

单位名称:祁门县图书馆
通信地址:安徽省祁门县新十字路口旁 文化活动中心一楼
联系电话:0559-4512460

用户在接受本馆借阅、免费浏览下载等服务时,即被认为接受版权要求。

我馆在丰富网络及纸质资源时如有侵权行为时,请版权所有者及时与我馆工作人员联系。

热爱阅读,尊重版权!



 
 
 

少儿窗口

返回首页
中国教育亟待变革
添加时间: 2014-11-26 15:13:26 来源:腾讯网(本站工作人员查琪搜集整理) 作者: 点击数:1049

中国教育亟待变革

从“灌水”到“盗火”,是中国教育必然要经历的重大转变。

导语 在中国,每个经历过应试教育的成年人,似乎都能历陈中国教育的某些痼疾;从幼儿园到大学,教育流水线上的任何一个环节,都能引发无尽的争执与批判;但是,为了孩子的当下与未来,我们每一个人能为中国教育的改变做些什么? 2014年10月26日,腾讯思享会邀请众多民间教育的实践者,在北京雨枫书馆举办座谈会,探讨当下中国教育自下而上的变革。 [全文实录]

“灌水”是教育最大的痼疾

杨东平杨东平

杨东平(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,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):现在的教育被变成了“灌水”,有的地方有短板,短板挡住了,水就越灌越多,把教育视为“灌水”是教育工程最大的痼疾。近期《衡水中学到底哪里不正常》一文反响强烈,这说明了社会对于“什么是好的教育” 还没有形成基本共识。归根结底,教育是一种点燃,是一种推动。

徐刚(知名环保作家、诗人):现在的学生,甚至专门讲《论语》的权威,都把《论语》开篇里的“学而时习之”中的“习”字解释成“温习、复习”。其实,梁启超曾专门写文章解释“习”,是让孩子从小养成一种好的习惯,是实践,是行动。因为养成一个好的习惯,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人。按照传统教育,有三个“做人”的标准:仁者无忧、智者无惑、勇者无惧。而“做人”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,否则将如梁启超所说“做不成人,学问越多越坏。民国那些被唾骂的人,谁不是读过很多书的人。”

教师和家长自发远离应试教育

魏勇(北京十一学校历史教师):我从站上讲台的第一天开始,就从没有想过要跟考试“结婚”,而是想着怎么影响下一代,让契约精神、规则意识、法治精神成为学生的共同信念,套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话,就是“要为尚未出现的社会培养新人”。国家的未来取决于今天的教育,今天教室里走出来的学生的观念,将左右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。而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制度,还受国民的精神和气质所影响。现在社会上那些令人不满意的东西,很大程度上是以前的教育种下的恶果。如果年轻人的想法都是线性的、简单的,不喜欢复杂和精确的思考,那么我们的未来是堪忧的。

王晓峰(“日日新”学堂创办人):正因为不想让孩子进入到应试教育的体制中学习,我才发起成立了“日日新”学堂,把培养“有思想、有担当、有个性、积极向上,能够接受思考新事物的、全面的人”作为教育目标。最初的加入者通常是那些因为某种原因不能上幼儿园的孩子,但现在加入的理由已变成基于对教育理念的认同。家长已越来越看清楚应试教育对孩子的影响,也越来越懂得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对孩子好的教育。

郝冰(天下溪自然学园负责人):家长们本是应试教育的成功者,却在当下开始反思他们曾经走过的路,为孩子重新做选择。我之前工作的华德福幼儿园,最初缘起就是两三个妈妈决定一起带孩子。带自己的孩子和带十个孩子,体现的是妈妈之间的合作,当然其中也经历了很多内在冲突与成长。之所以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希望,正是因为这些家长有能力选择,有勇气承担并改变。一个老师面对孩子是容易的,但成人之间以一个非营利的、非权力的模式去合作,个体和群体文化的融合,外国教育理念和本土精神的融合,这都是挑战。但好在孩子在引领华德福和家长在慢慢前行,现在也已经出现家长共同购买、共同种地、共同去玩等类似的事情。

张燕(北京师范大学退休教授):我做的实践是四环游戏小组,面向的是最底层的城市流动人口,就地取材,能者为师。最初的实践主体是大学生志愿者,后来就要求每个把孩子送来的家长,必须在游戏小组轮流服务半天,通过这样的社会互助来解决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。其实低端人群也很有见识,也能够自主选择。事实证明,他们不仅愿意参与,也做得很好,有的家长已经变成了固定的老师。底层人群少受了应试教育的毒害,虽然他们多数是初中毕业,仅有基本文化,但他们在社会上学习、观察生活,在社会的大学里历练,跟城里、体制内的人完全不一样,他们是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的人。

打破垄断才能拯救中国教育

魏勇(北京十一学校历史教师):2008年刚到北京给学生上课,第一年就被告状两次,说我“歪理邪说”。好在领导比较开明,没有计较。现在不但没人告状,我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也在学校基本普及了。建议各位实践者,不要过于讨厌行政的力量,如果把他们的力量用在做正确的事上面,其效率比普通教师默默耕耘不知道大多少倍。

王东成(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):当代中国需要“突围”,根本问题在“教育”,突围的希望在“民间”。要拯救中国的教育,就要打破国家对教育的垄断,实现教育的多元化。民国时期教会办学一般有两个层次:一个是出于基督教信仰讲神学,培养传道人、培养牧师的;另一个就是办很多学校,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学、女子学校都有,燕京大学曾是基督教办学的顶峰。但在当代中国,基督教信仰是边缘化的,教会也是边缘化的。

余世存(独立学者、著名作家):有人也在尝试家庭教育。大理的吴刚认为,把儿子送到学校受教育要花那么多钱,还不如辞职少花一点钱,自己教育。吴刚曾把《烦脆弱》一书推荐给儿子看,结果他儿子读完的第一反应是抱着他爸亲了一口,说老爸推荐的书太好了。这样的教育是让人看到希望的。

民间教育的人才与生源困境

张燕(北京师范大学退休教授):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和四环游戏小组的人才建设都令人担忧。北京市把很多农贸市场解散了,迫于人口压力想把城市流动人员赶走,但他们回去没有生计,城市里有大量的工作机会,留下却又面临着严重的教育困境,比如今年号称史上最严“幼升小”,孩子上不了小学,所以他们可能不得不又回去了。另外,我的学生全毕业了,我也退休了,没有学生再给我用。怎么办?就只能用妈妈老师了。我在高校被边缘化,有学生想来实习,都不被认可,实践小组上不了档次、没有牌子、没有身份,老师还是农民工。虽然来的人很多,但不是想给自己的资历增光添彩的,就是来看热闹的,真正能扎下来做的很少。

王晓峰(“日日新”学堂创办人):教育孩子相对容易,但教育家长非常困难,因为家长已经有了很多人生经验,也形成了一些不容易改变的成见。只有当家长意识到孩子受到了他的负面影响,才会发自内心地、非常有毅力地去改变。家长改变后,孩子的改变也立竿见影。所以,改变家长是一个挑战。

杨东平(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,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):当务之急是让所有的黑学校、黑教育浮出水面,合法化。通过制度倡导推动政策变革已在所有先进国家成为普遍现实。比如,70年代后,美国通过每一个州修改立法来实现合法化,到前为止都修改了立法;去年,台湾通过一个新的法案,叫《非学校形态实验教育》,包括在家上学在内的,个人自主办学与社团办学都可以合法化。制度变革、制度创新是教育变革的制度性保障。

魏勇(北京十一学校历史教师):高考指挥棒不朝灵活的方向去指,中学怎么敢变?如果中学先变了,就不是挨骂的问题了,而是饭碗都成了问题,分数的惩罚会让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!

这就好像枪战片里的一个场景,双方都拿着枪指对着对方,分别叫对方把枪放下,你不放,我就不放。他提议,可不可以先把枪放下来,自己先变一点,以期引发周边环境和你的互动,如果永远都是拿着枪指着对方,这个问题真的就无解了。对于这件事,体制内应率先拿出一点勇气,要有一点冒险精神,这种冒险是值得的,因为毕竟做教育还是要有一点乌托邦精神的,不能只针对眼下的利益。

好学校不能只为培养优秀学生

马小平马小平

邓白洋(马小平老师学生):我的老师马小平曾说,一个好的学校不是培养出多优秀的学生,而是对学生产生多大的改变、产生多少的增值。现在很多所谓的“顶级学校”是把最好的材料选进来,送到最好的大学去,这些学生不怎么教他,他也是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。马小平到深圳后,跟当时深圳中学的王校长做教育改革,跟他合作了做一个学生领导力训练营。他说,未来社会需要学生领袖,于是就选择一些优秀的学生,教他们如何欣赏他人、如何影响他人,如何进行自我的潜能激发,当时搞了暑假训练营。这个项目还是相当成功的,种种努力和尝试是他延续下来的。

突破从自己开始

杨东平(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,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):多年来社会对教育只有一种姿态:批判、旁观、抱怨、谩骂,近几年增加了一个新的姿态——逃避,可以出国留学了。但今天社会应该关注第三种选择,即自救,靠自己改变现实。所以尽管主流教育界认为应试教育是天经地义的,但在民间社会,一种新的教育生态已经在生长。从“灌水”到“盗火”,是中国教育必然要经历的重大转变。

余世存余世存

余世存(独立学者、著名作家):其实我们自己才是问题的本身。所以我们自己也要通过努力,不断地把自己教育出来、活出来。不是说逃脱这个时代,而是我们的人格、才学、学识至少要达到某种对等的程度,这样才有力量去教训这个时代。《论语》开篇即是 “学而时习之”,这说明了学习价值的重要性。而现在很多人以为走向社会就不需要学习、不需要自我教育了,这是错误的。每个国民都有责任教育好自己,进而影响周围的人。

结语

周孝正(中国人民大学教授):“天行践,君子当自强不息”,民间突破就是自强不息。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,也不靠神圣皇帝,要想使这个世界更美好,全靠我们自己,就是君子当自强。

 
友情链接: 祁门县文广新局 | 祁门人网 | 祁门县政府网 | 全国各地报纸当日电子 | 安徽省人民政府 | 安徽省图书馆 | 中国国家图书馆 |
版权所有:祁门县图书馆 | Copyright@2011-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支持:安徽三户网络
为获最佳浏览效果,推荐使用1024*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皖公网安备 34102402000143号 皖ICP备12009782号-1
关闭
数字资源

数字资源

关闭
共享工程

共享工程

阿帕比电子图书(共享工程版)
共享工程企业版
共享工程社区版
共享工程农村版
共享工程少年版
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